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摄影 雷远东
篆书“成都”二字,以青铜铭文形态在夜空绽放;12朵象征历届举办城市的“文明之花”同时盛开;象征世运会会徽和“The World Games”造型焰火点亮夜空;高达180米的“友谊之树”,传递着和平友谊的美好寓意。8月7日晚上,没有被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烟火表演刷屏的朋友圈不叫朋友圈!
这场史诗级的烟火表演是如何从图纸到天幕?最大的难度细节在哪里?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负责本次烟火燃放的东信烟花集团副总经理钟良,请他揭秘这场刷屏烟花的幕后故事。
“七彩祥云”梦幻开场 “成都”“友谊之树”有专门设计
红色、蓝色、绿色......天空像打翻了印象派大师的调色盘,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这是世运会烟火表演带来的第一重震撼,美得让人窒息。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产品,叫做‘七彩祥云’,因为成都没有这样放过,所以大家都觉得很震撼。”钟良介绍,这款烟花之前由烟花大师蔡国强在泉州放过,叫做“海市蜃楼”,一炮而红。一开始这种烟火是在白天放,叫彩烟,后来产品进行过一次升级,加上白色的烟花照亮,在夜晚燃放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一开始的“七彩祥云”之外,还有两个很震撼的烟火效果:一个是篆书的“成都”二字,来自文物“成都矛”;另一个就是高达300米的“友谊之树”。
钟良表示:“这两个就是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设计,特别是‘友谊之树’,它跟2022年冬奥会鸟巢顶上的‘迎客松’属于同款,但是针对这次活动我们对于产品也进行了升级。比如说之前都是单发的小礼花,但是这一次通过了组合研发,在施工方面更加方便,特别是此次的烟花,与周边的天际线、湖面、激光都融为一体,效果也很震撼。”
一百多天技术攻关 开出12朵“文明之花”
除了高达180米的“友谊之树”,还有迷你的“文明之花”,实际上这才是本次烟火最大的技术难点。
“这一次我们制作的最特殊的,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的12朵花,根据每一届主办城市的代表性花朵来进行设计。但是因为场地的限制,从地面到花朵中心,支撑花朵立起来的发射灯杆只有10米左右,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正常来说,我们做这样的特效烟花,差不多要30多米的高度,越小越困难。”
在发射灯杆只有10米的情况下,如何让花朵成型,如何做装置,成为了一个难题。集团的技术总监钟自远带着团队,研究了一百多天,调整药物配比配方和工艺结构,控制单发产品的升空高度与绽放范围,最终解决了棘手的问题。
7月28日,钟良带着近百人的搭建团队来到了成都,在彩排时“微放”了一下,已经惊艳了众人。
为保人员安全与施工精度,施工时间被迫定于每日凌晨12点至清晨8点。昼伏夜出,汗水浸透工装;精密安装,夜灯照亮专注的眉眼。每一个电路接驳、每一颗烟花定位,都在昼夜颠倒中反复校准,只为开幕式上那“简约、安全、精彩”的完美兑现。
而这一切,最终都化成了成都给全世界发的一张“浪漫邀请函”,而且还是那种让你无法拒绝的。